上个月接了个活儿,帮本地一家搞企业活动策划的公司捋捋业绩。老板上来就吐槽:“钱花得哗哗的,客户笑得挺欢,可咱到底挣没挣着?跟蒙着眼走路似的!” 我一听就懂了,这不就是靠感觉做生意嘛得给他整点实在的尺子量量。
第一步:先问自己“图啥”
没瞎忙活,直接拉着老板和几个骨干在会议室干聊了半天,把脑门都拍红了。我问他们:“你们办个活动,最盼着客户咋样?” 七嘴八舌归拢下来,就三条最实在:
- 多拉新客户进来唠嗑(潜在客户数量)
- 把聊得好的变成真掏钱的(成交率)
- 让老客户觉着值,下次还找你(客户满意度/复购)
老板一拍大腿:“对!能把这仨数整明白,我心里就透亮了!” 得,方向有了。
第二步:找尺子,越简单越好
道理懂了,可具体咋量?总不能靠业务员张嘴说“感觉挺好”?我们吭哧吭哧列了一堆“可能有用”的数,只留下能 真抓到、好算账 的:
- 活动前客户咨询量: 电话、微信、邮件…甭管啥渠道,只要主动问活动的都算上。
- 现场登记的实际人数: 甭管是扫码还是签纸,来了多少人头,一个萝卜一个坑数清楚。
- 活动后一个月内签单数: 客户是不是真掏钱了?合同金额白纸黑字摆那儿。
- 客户嘴里的话: 现场抓几个聊得好的填问卷,微信再追着发个评分链接(1-5颗星那种傻瓜题)。
- 办活动花了多少钱: 场地费、物料费、人员费...一笔一笔抠出来算总账。
第三步:动手开整!
挑了最近两场类型差不多的行业沙龙当小白鼠。前期折腾死了:
- 源头打标记: 让业务员跟客户聊的时候必须问一句“您从哪儿知道咱活动的?” 微信转介绍、公众号、广告牌…各自记小本本。
- 登记玩真的: 现场逼着签到,没登记的甭想拿礼品!手机扫码加微信也算数。
- 追着要评价: 活动散场立马塞问卷,怕人家嫌烦,直接说“填完抽红包”。微信后续评分链接,隔一天发一次,连发三天。
财务那边更头大,原先报账稀里糊涂,这回跟会计磨破了嘴皮子,硬是把两场活动的花销掰扯明白,连瓶矿泉水钱都没放过。
第四步:数儿到手,开比!
数据收上来一汇总,嚯!两张表拍老板桌上:
- 活动A: 广告牌砸钱多,咨询量看着吓人(150个),结果现场只来30人,签单就2个,花了5万,客户平均打分倒挺高(4.3星)。
- 活动B: 靠老客户拉朋友(微信转介绍),咨询量少点(80个),但现场实打实来了60人!签了7单,总成本才3万,评分4星。
老板瞪着表半天没吭声,憋出一句:“靠!广告牌这钱打水漂了!”
第五步:照着镜子改脸
数儿不会骗人。我们赶紧掰扯经验:
- 别只看热闹: 活动A人看着挺乐呵,评分高,可没带来钱!热闹不等于有效果。
- 老客户是金矿: 活动B证明,服务好老客户,让他们带人来,比广告更管用!
- 成本得卡死: 差两万块!场地档次稍微降点,点心少摆两盘,该省就省,效果没打折就行。
- 追踪要脸皮厚: 刚开始业务员怕客户烦,不敢追着问评分、不敢问转介绍,后来发现只要礼品到位(我们改送小额京东卡了),人家还挺愿意帮忙。
现在他们开新活动,这几个数(咨询量、实到人数、签单数/钱、成本)成了固定项目。我心里也踏实了:做生意不怕累,就怕瞎忙活!